DICOM
DICOM
一、介绍
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即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是医学影像领域的一种重要标准协议。它定义了医学图像及其相关信息(如患者信息、检查信息等)的格式和传输方法,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医学成像设备(如 CT、MRI、超声等)以及不同的医疗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准确、可靠地交换和共享医学图像数据。简单来说,DICOM 就像是一个“翻译官”,让各种医疗设备和系统能够“说同一种语言”,从而实现医学影像数据的互联互通。
二、发展历史
- 起源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
- 当时,医学影像设备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但不同厂商的设备所产生的图像数据格式各不相同,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换和共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放射学会(ACR)和国家电器制造商协会(NEMA)于 1983 年开始合作,启动了制定医学数字成像通信标准的项目。
- DICOM 1.0 和 2.0 阶段(1985 - 1988 年)
- 1985 年,推出了 DICOM 1.0 标准。然而,这个版本存在很多局限性,主要依赖于特定的网络协议,缺乏通用性。
- 1988 年,DICOM 2.0 发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 1.0 的不足,但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兼容性和扩展性的问题。
- DICOM 3.0 阶段(1993 年至今)
- 1993 年,DICOM 3.0 标准正式发布。它采用了更灵活的架构,独立于具体的网络协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此后,DICOM 3.0 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逐渐成为医学影像领域的国际标准,被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和医疗机构广泛采用。
三、技术原理
数据结构
DICOM 数据采用数据集(DataSet)的形式进行组织。数据集由一系列的数据元素(Data Element)组成,每个数据元素包含一个标签(Tag)、一个值表示(Value Representation,VR)和一个值(Value)。标签用于唯一标识数据元素,VR 表示数据的类型(如整数、字符串等),值则是具体的数据内容。例如,一个表示患者姓名的数据元素,其标签可能是特定的编码,VR 为字符串类型,值就是患者的真实姓名。
传输协议
DICOM 定义了两种主要的传输协议:TCP/IP 协议和 DICOM 应用层协议。
- TCP/IP 协议:作为底层的网络传输协议,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它确保 DICOM 数据能够在不同的设备和系统之间准确无误地传输。
- DICOM 应用层协议:建立在 TCP/IP 协议之上,定义了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流程。例如,在进行图像传输时,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握手操作来建立连接,协商传输参数,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数据传输。
服务类
DICOM 定义了多种服务类,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常见的服务类包括存储服务类(用于存储医学图像和相关信息)、查询/检索服务类(用于查找和获取特定的医学影像数据)、打印服务类(用于将医学图像打印输出)等。每个服务类都有相应的服务请求和响应消息,通过这些消息的交互,实现了各种医学影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功能。
四、应用场景
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
在医院的影像科,通常会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医学成像设备,如 CT 扫描仪、MRI 设备、X光 机等。这些设备通过 DICOM 标准,可以将生成的医学图像数据准确地传输到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中。例如,当患者进行 CT 检查后,CT 设备会按照 DICOM 格式将扫描得到的图像数据发送到 PACS 服务器进行存储,医生可以在 PACS 系统上方便地查看和分析这些图像。
远程医疗
在远程医疗场景中,DICOM 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基层医院的医生遇到疑难病症,需要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时,可以通过 DICOM 协议将患者的医学影像数据(如 X 光片、CT 图像等)传输到上级医院的专家终端。专家可以在自己的设备上查看清晰、准确的影像数据,进行诊断和给出治疗建议,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医疗科研
在医学科研领域,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DICOM 标准使得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影像数据能够方便地进行共享和整合。研究人员可以从多个医院获取符合 DICOM 格式的影像数据,建立大规模的医学影像数据库,用于疾病的诊断模型研究、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
医院的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多个子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EMR)、放射信息系统(RIS)等。DICOM 标准可以实现医学影像数据与这些系统的集成。例如,将患者的影像数据与电子病历关联起来,医生在查看电子病历时可以同时查看相关的影像资料,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