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ed Studio XIAO ESP32C6 开发板

Seeed Studio XIAO ESP32C6 开发板接入 ThingsCloud

Seeed Studio XIAO ESP32C6 搭载高度集成的 ESP32-C6 SoC,基于 两个 32 位 RISC-V 处理器,其中高性能 (HP) 处理器运行频率高达 160 MHz,低功耗 (LP) 32 位 RISC-V 处理器运行频率可达 20 MHz。芯片内置 512KB SRAM 和 4 MB Flash,提供了更多的编程空间,为物联网控制场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XIAO ESP32C6 原生支持 Matter 协议,得益于其增强的无线连接能力。无线栈支持 2.4 GHz WiFi 6、Bluetooth® 5.3、Zigbee 和 Thread (802.15.4)。作为首款支持 Thread 的 XIAO 成员,它非常适合构建符合 Matter 标准的项目,从而实现智能家居的互操作性。

特性

  • 增强的连接性:集成 2.4 GHz Wi-Fi 6 (802.11ax)、Bluetooth 5 (LE) 和 IEEE 802.15.4 无线连接,支持 Thread 和 Zigbee 协议。
  • 原生支持 Matter:支持构建符合 Matter 标准的智能家居项目,确保不同智能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 芯片级安全加密:利用 ESP32-C6 提供安全启动、加密和可信执行环境 (TEE) 功能,增强智能家居项目的安全性。
  • 卓越的射频性能:配备板载天线,BLE/Wi-Fi 范围可达 80m,并提供外部 UFL 天线接口,确保可靠的连接。
  • 优化功耗:提供四种工作模式,包括深度睡眠模式,功耗低至 15 μA,并支持锂电池充电管理。
  • 双 RISC-V 处理器:集成两个 32 位 RISC-V 处理器,高性能处理器运行频率高达 160 MHz,低功耗处理器运行频率高达 20 MHz。
  • 经典 XIAO 设计:保持 21 x 17.8mm 的拇指大小外形和单面安装设计,非常适合空间受限的项目,如可穿戴设备。

设备轻松上云

设备统一接入

打破不同厂商设备上云孤岛,无需重复建设,海量设备接入同一个平台,搞定数据互通和智能联动。

开放接入协议
支持各类物联网设备,提供快捷且安全的接入服务。
全球接入点
支持国内及海外多地域接入,助您物联网业务全球化。
按需扩容
无需高额一次性投入,可随业务发展不断扩容。

数据采集

洞察数据价值

从设备数据采集,到实时控制,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和配置。

多数据类型
支持基本和复合数据类型,覆盖各行业物联网场景。
数据聚合分析
内置强大的历史数据分析,快速挖掘数据价值。
数据计算规则
内置规则引擎,支持云函数,实现任意业务需要。

可视化

数据及控制看板

一键添加数据和控制组件,支持丰富个性化样式,还可生成共享 URL。

50+ 可视化组件
持续新增可视化组件,助力各行业物联网场景。
个性化样式
从背景图到组件标题,每一处样式都可以灵活设置。
发布共享
生成看板共享 URL,每个看板就是一个小型应用。

App 应用

零代码 App 开发

不需要写一行代码,为您的物联网项目生成与众不同的 App。

多平台支持
公版 ThingsX App 支持 iOS/Android/微信小程序/Webapp。
OEM App
可生成您的专属 App,拥有自己的 App 名称、Logo。
多用户支持
内置用户账号体系,用户可认领设备。

SaaS 应用

一键生成 SaaS 后台

为您的客户生成独立管理后台,快速落地物联网项目。

个性化样式
从登录页到主题色,您可以设置不同的视觉效果。
自定义域名
可绑定您的域名,实现独立品牌推广。
关联看板
将精心设计的可视化看板,一键放置到 SaaS 应用中。

设备告警

简单易用的告警规则

不仅可通知项目成员,还可通知设备所属用户。

灵活的告警规则
快捷的多条件设置,让告警通知更加有效。
丰富的通知方式
支持短信、邮件、钉钉群机器人、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号。
集成自有公众号
用您的公众号为用户推送告警通知,积累私域粉丝。

API

带给您无限可能

ThingsCloud 支持完善的 API 服务,您可以基于 API 开发任意应用。

全方位开放
支持 HTTP API、MQTT 实时消息、Webhook。
集成到方案中
将 ThingsCloud 作为您的物联网中台,成为行业方案的基础设施。
应用定制服务
提供基于 API 的应用定制开发服务。

立即搭建您的物联网平台?

接入物联网设备,搭建可视化看板,生成 App,仅需不到 30 分钟。

进入控制台

应用场景

全球 80% 的数据将来自物联网,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将利用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来驱动业务,实现降本增效。